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浓汤淡菜皆相宜 长幼喜好各不同
2019-02-21 10:13:40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岳 倩

今年过年,笔者从大年初二开始,连续吃了好几天的剩菜。之所以如此,除了北方过大年习惯提前准备食物之外,还因为家里负责了今年的家族聚餐。虽然叔伯姑姑的人数不算多,但按照北方的传统,男女要分别成席,每桌12道菜品,招待任务一下子繁重起来。在协助准备酒席的过程中,笔者和父母发生了诸多分歧。

首先是在菜的种类上。列菜单时,笔者妈妈列上了红烧肉、酱肘子等北方传统硬菜,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菜都过于肥腻。对于注重身材保持和身体健康的人们而言,“每逢过年胖三斤”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得不对高热量的肉类敬而远之。去年在姑姑家做客时,肘子上来之后,姑姑老两口一再劝大家尝尝,却迟迟无人动筷。在一番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妈妈终于放弃了这两道硬菜。

其次是在盛菜使用的盘子上。家里盘子个头大且深。按照妈妈的解释,如果盘子太小太浅,会让人觉得主人很小气,没有款待客人的诚意。笔者却认为在菜式丰富的情况下,这样盘子的菜量难免过大,少不了有菜剩下。果不其然,聚餐当天,笔者客串了上菜的服务生,菜上到六七道,亲戚们就已经饱了,一再表示不用再上了。

最后,是在对剩菜的处理上。饭后,笔者收拾餐桌发现,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作为压轴菜的一条红烧鲤鱼几乎完好无损。这么多剩菜,要趁着新鲜吃掉很难。众所周知,食物不新鲜之后,不仅口感变差,营养也会流失。而且,做熟的蔬菜过夜之后,还会有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产生,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但要全扔掉,父母是绝对不允许的。胳膊拧不过大腿,笔者除了偷偷摸摸地丢掉一些之外,能做的就只有陪吃了。

笔者和父母观点的种种相左,看似是代际差异,实际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时代与社会之变。

大鱼大肉不再是人们的期盼,吃饭正从吃得饱向吃得精细、吃得健康转变。基于此,很多餐馆已经开始推出小份菜。饮食观念的变化也带动了审美观念的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吃的多自然胖一点,胖的人也被视为富贵相。而现在,人们不再以大腹便便的富态为美,反而追求身材的匀称和健美,尤其是女士,更是人人“减肥”,以瘦为美。

这些变化往往引发人们年味不再的怀旧感。以前,过年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有压岁钱,人们盼过年,是因为这些东西在平日里是稀缺的。而今,这些东西已经很普遍,渴望之情少了,其本来所承载的仪式感自然就淡了。笔者认为,不必过度地执着于以往的年味,新时代的人们,需要探索并塑造新的仪式感。当然,这必须花费一些时间进行积累和沉淀。首先能改变的就是过年聚餐每桌的12道菜,数量虽然不能少,但能不能换用小盘子制作小份菜,既满足食客尝鲜的味蕾,又避免了主人怕浪费食材而吃剩菜的尴尬。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莳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