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见成效

中国质量报
2024-12-26 11:29:30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充分探索运用数字化方式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以科技赋能监管效能提升,将以前必须到实地开展的现场检查转变为非现场监管方式,既能精准发现风险问题,又能减少对企业的现场打扰。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就是要重点解决过去传统“巡街式”“拉网式”检查存在的无效、低效检查问题,要求各监管部门充分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以科技赋能推动实现向“数据监管”的变革。

针对市场监管部门全新的非现场监管方式,通州区一家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表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远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进行指导改正,我们员工的自觉性提高了,操作更规范了,真的挺好的。”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同时推动企业充分自律自治,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据介绍,非现场监管在北京推行半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如,北京市交通委应用多种非现场技术资源,动态监管驾驶员培训全过程,通过汇集全市80家驾培企业系统数据资源及相关部门监管数据资源、视频监控等感知体系,促进企业服务规范化、透明化,增强远程监管、动态检测、预警防控能力,打击缩减学时、“黑驾校”等违规违法行为,有效回应解决群众关切。北京海关在亦庄海关、中关村海关等对辖区企业试点远程视频查检,大幅提升查检效率,大大缩短货物通关时间;东城区通过打造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以智能引擎、智能计算、数据协同技术为支撑,建立“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对养老服务实施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当前,北京市已将非现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计划在2026年度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真正发挥科技赋能监管效用,实现监管“增效”而企业“无感”。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