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荣
小桥流水、轻舟画舫、粉墙黛瓦……随着“国潮风”兴起,古城古镇成为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为抓住这个文旅风口,很多地方纷纷挖掘文化资源、投资建设此类仿古项目。然而,轰轰烈烈上马之后,却有不少成了烂尾工程,或是由于同质化严重、运营管理不善等,建成之后沦为“空城”。(据3月2日《工人日报》)
古城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批量涌现,却又大批陷入沉寂。以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为例,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可运营3年多来,累计亏损竟超过5亿元。去年上半年,购票人数仅约2300人,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着实令人咋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更是毫不留情地给出“荒凉”“冷清”“商家比游客还多”等评价。与大庸古城命运相似,不少古城古镇正艰难挣扎在经营的困境中,有些已黯然倒闭。像陕西蓝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仅仅4年,就因客流量稀少,最终难逃被拆除的命运;成都的龙潭水乡同样门可罗雀,寂寥到附近村民都到景区空地上开荒种菜。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古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文旅行业亟待深入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城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深深烙印着岁月的痕迹,蕴藏着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底蕴,本应在文旅舞台上大放异彩,可如今,却大多门庭冷落,这无疑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陷入困境的古城古镇,探寻重焕活力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打好“特色牌”,是古城古镇脱颖而出的关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有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有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由此可见,古城古镇要想在激烈的文旅竞争中崭露头角,必须高度重视特色挖掘与差异化发展。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打造特色文旅项目的核心要素。应当以此为根基,精心雕琢出具有唯一性的文旅项目,并不断拓展项目深度与广度,让游客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畅享沉浸式旅游带来的独特体验。
文化是古城古镇的核心灵魂,打好“文化牌”,深度挖掘与传承其文化精髓,是焕发新活力的根本所在。每一座古城古镇都藏着独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特色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技艺。无论是古老戏曲的婉转唱腔、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法,还是别具风味的饮食文化,都能成为吸引游客的闪亮招牌。通过精心打造各类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使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文化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游客眼前,让游客在游玩中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AI时代,古城古镇也需与时俱进。打好“科技牌”,借助现代科技之力,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已成为文旅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就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巧妙运用光影技术、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生动重现大唐盛世的繁华盛景,让游客仿若瞬间穿越时空,沉浸其中。一些古城古镇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成功模式,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打造出专属的沉浸式演艺、光影秀等特色项目,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让古城古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打好“特色牌”“文化牌”“科技牌”至关重要。如此,古城古镇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