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随身携带“拒绝蕉绿”解压捏捏乐、桌上摆放“放青松”迷你绿植、周末独处时下单“树洞倾听”服务……这些看似“无用”的消费行为,正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常态。适应这种生活态度,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为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情绪消费主要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实现情绪释放、情感体验及精神享受,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袤博科技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有分析人士指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购物消费不仅考虑商品或服务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即追求“情价比”。与此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职场压力增大,使许多人寻求情绪慰藉,消费行为转向满足情感需求,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也推动了情绪消费市场的发展。
情绪消费驱动产业升级,玩具文创、宠物经济、文化旅游、情感陪伴等行业因此受益,催生新兴产业,创新消费产品和服务,丰富消费体验,推动经济发展。当下正热的谷子经济,即由情绪消费推动形成。“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小挂件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1201亿元,2024年迅速增长至1689亿元,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89亿元。
谷子经济火爆,折射出消费需求从“实用”到“情绪价值”的转变。全球健康研究所(GWI)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疗愈经济规模预计达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万亿元),情绪消费作为关键部分,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2013年以来,我国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负面情绪支配下可能冲动消费,不顾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导致经济压力增大;还可能因过度依赖物质消费来满足情绪需求,而忽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源,不利于建立健康、持久的情绪管理机制。一些进入情绪消费领域的商家市场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薄弱,在产品和服务设计、功能、营销上缺乏创新,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有的商家为追求利润,过度渲染“情绪卖点”,却降低质量要求,甚至出现诱导消费的行为,既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在互联网上,还出现了AI伴侣类虚拟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情感慰藉,但此类服务可能存在隐私泄露、内容安全(色情、迷信等)、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
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兴业态,要实现健康长久发展,建立市场规则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完善法律法规,画出红线,明确边界,建立惩处机制,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有法可依。要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消费体验,激发消费热情,引导理性消费,并通过制度完善、裁判引领、社会监督等协同发力,加强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的保护。
消费者应增强辨别能力,理性选择情绪消费产品或服务。要科学认识情绪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属性,明白他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情绪,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解药,如果有心理疾病,应到有资质的正规心理治疗机构诊治。即使仅仅是寻求情绪宣泄,进行此类消费时也要仔细了解商家的资质、信誉、服务内容、相关制度等,审慎选择服务,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