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发布
消费意愿企稳回升 政策力度仍需加大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 实习记者徐雅臣)4月20日,2025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节主会场活动在京举办。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和立信数据研究院联合组织撰写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在2024年二季度开始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以下简称“消费意愿指数”)连续3个季度下滑的背景下,2025年一季度消费意愿指数企稳回升。
据了解,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是反映消费者当前消费意愿的即期消费意愿指数和反映消费者未来消费意愿的预期消费意愿指数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值在0~200之间,指数值越大,代表消费意愿越强烈。其中,100为景气临界值,即当指数值小于100时,指数处于弱消费意愿区间;当指数值大于100时,指数处于强消费意愿区间。
调查结果显示,2025年一季度消费意愿指数为121.5,与2024年四季度相比,消费意愿指数上升2.1点。其中,代表当前消费意愿的即期消费意愿指数为112.4,上升2.1点;代表未来消费意愿的预期消费意愿指数为130.5,与2024年四季度相比上升2.1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消费意愿指数下降11.8点。其中,即期消费意愿指数下降5.3点,预期消费意愿指数下降18.4点。
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当前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指数有所回升,消费意愿强度有所加大,消费者信心有望增强,但城乡消费意愿差距有所扩大。消费者家庭日常开支之外的余钱主要用于储蓄、子女培养教育、旅游、还房贷和医疗。未来半年消费者打算购买家电及数码产品、服装鞋帽箱包、旅游、教育培训以及休闲健身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大。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动下,打算购买家电及数码产品的比重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消费者旅游消费意愿呈现上升趋势;在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相关政策推动下,认为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的消费者比重持续上升,政策成效逐渐显现;消费者的汽车消费总需求受汽车消费规律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在经历峰值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连续3个季度消费者选择在家做饭次数增加,外出就餐和点外卖的次数减少。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九成消费者听说过AI(人工智能),其中超过六成消费者使用过AI,但是AI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在区域、城乡、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就业、社保等是当前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对宏观经济平稳向好充满期待。
调查报告建议,尽快并有效稳定消费者预期,一方面要尽快促进股市回暖,遏制楼市下跌趋势;另一方面要加大宏观经济刺激力度,有效促进内需增长,有效保持外贸的基本稳定。高度重视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快速演变对消费形势带来的深刻影响,进一步完善以医疗保障为突出要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发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系统解决子女培养教育负担过重问题。加大促进消费政策力度,在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促进消费的政策范围,通过发放无差异消费券,更大力度刺激消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同时要设法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了解,此次调查为全国性调查,覆盖一线至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样本量为5000位消费者,旨在动态把握消费者消费信心、消费行为、消费意愿的变化趋势,了解消费者对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的意见建议,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