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秦海峰)近期,市场中出现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一些餐饮企业将原本在饭店内供应的“精品菜”(如特色卤味、预制菜、半成品菜等)转移到户外“便民摊”销售,以更亲民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回馈消费者。
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高性价比餐饮的需求,也为餐饮行业拓宽了销售渠道,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但这种新销售模式存在一定消费风险,山西省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山西省消协”)日前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问题,以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关注菜品来源与资质,警惕“三无”风险。“便民摊”销售的菜品虽标榜“饭店同款”,但实际可能来自不同供应链环节。消费者需确认摊位是否公示经营资质,是否悬挂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备案证明),若为餐饮企业直营摊位,可要求查看其与饭店主体的关联证明(如授权书);预包装菜品需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配料表等信息;散装菜品(如卤味)应公示加工时间、保存期限及商家联系方式。若发现无标签或信息模糊的“三无”产品,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
核对价格与品质,避免“低价陷阱”。部分商家可能利用消费者对“饭店同款”的信任,以低价吸引其购买,但所售产品实际品质存疑。消费者需注意对比价格合理性,若“便民摊”菜品价格明显低于饭店内售价(如超过50%),需警惕是否为临期、过季或品质降级的商品。消费者可要求商家说明价格差异原因,并观察卤味、凉菜等即食菜品色泽、气味是否正常,预制菜(如半成品净菜)是否有胀袋、漏液等情况。
明确储存与食用要求,防止“吃坏肚子”。“便民摊”菜品多为预包装或半成品,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安全性。消费者需重点关注产品是否标注储存条件,若摊位未提供冷藏设备(如冰袋、保温箱),食用前是否需加工,若商家未明确提示,可主动询问,避免因食用方式不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保留凭证,维护合法权益。“便民摊”流动性可能高于固定门店,一旦出现纠纷(如变质、缺斤短两),维权难度较大。建议消费者索要购物凭证,要求商家开具收据或小票,注明菜品名称、购买时间、价格等信息,若通过线上平台(如社区团购群)购买,需保存订单截图及聊天记录。
山西省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饭店精品菜进便民摊”是餐饮消费的新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消费者需保持理性,从资质、品质、储存到售后全流程留心,才能真正享受便捷与实惠。山西省消协呼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销售摊位的巡查,确保商家便民不扰民、产品平价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