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坚定走高精尖制造之路
——浙江永康“工业强市”的战略与策略(四)
当全社会包括众多制造业都在为房地产暴利而疯狂的时候,却仍有一些冷静从容之士和企业,一心不二,坚定选择走高科技制造之路。浙江永康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反光材料行业上市公司,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种反光材料及反光制品。成立十年来,效益和规模不断增长扩大。这样的企业,记者在永康见到不少。
文/本刊记者 宿希强
神奇的“U”型生产线
浙江桑禾散热器有限公司是永康一家中等规模的散热器生产厂家。当记者进入厂房的车间参观时,发现现场虽然拥挤,但并不杂乱。车间内的工人取件、加工、放货,一气呵成,操作起来十分流畅。
“这是我们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果。”桑禾公司总经理朱永广介绍,一年前的车间看上去并没有这么“整齐”。
以前,桑禾公司的精加工车间内,机器设备随意摆设,两道相连的工序相隔远,工人取件加工,需要来回搬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而这并不是桑禾独有的现象,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这般状态。以至于永康市委书记张伟亚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永康的发展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的管理,广大企业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永康五金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走高精尖制造之路,“向现代化的企业迈出关键的一步”。
但朱永广心里没底的是,这关键的一步应该怎么迈?
今年7月,朱永广参加了市里组织的考察团,去深圳考察。在深圳凯邦电机公司内,他看到了神奇的一幕:每一道工序都安排得十分合理,工人只需弯弯腰就能取件加工,根本无需来回走动。
“工人效率之高,简直就像接了‘外挂’。”回到永康后第二天,朱永广就联系了管理咨询公司,根据车间结构、工序流程等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方案。
据介绍,经过不断优化,现在,桑禾公司精加工车间内的一道道工位连成一条“U”字型流水线,工人取件加工不用再来回走动。“以前跑来跑去耗时耗力。”朱永广说,工位挪一挪,效率大提速,以前一条流水线6个人,一天最多生产1500片散热片,现在一条流水线缩减到5个人,每天都能轻松生产2000片。
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桑禾公司又对部分工艺设备进行了优化。以前,半成品修毛刺是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需要一个工人单独操作,现在在传递流程就能解决。记者看到,前面工序的工人把半成品挂在一台设备上,下一道工序的工人取件时候,该半成品修毛刺就已经完成。
产能提高后,桑禾公司产值实现大幅增长。去年,桑禾公司460多人全年产值1.6亿元,今年1——7月份,该公司就已经实现产值1.4亿元。“产值翻了近一倍,人员只多了40人。”朱永广说,精益化管理降低人工使用成本,使有限的空间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专家表示,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科学定位,拟定标准,循序渐进。不管是大、中、小企业,都可以进行精细化管理。关键是企业要正确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形势,通过纵向比较,横向对比,科学、精确地给自己定位;同时要求决策者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要了如指掌,洞察入微,抓住主要矛盾,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拟定出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通过精细化的操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才能够由点到面,以点带面,才能够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
零库存的“需求式生产”
同样通过精细化管理迅速提升效能的还有浙江三人机械公司。
在浙江三人机械公司的仓库内,记者发现,基本看不到积压的产品。据介绍,这是因为该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让传动拉动式生产走向需求式生产,“消灭”了产品库存。
“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靠订单来拉动企业生产,而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经常使得企业不得不储备更多的在制品。”为三人机械公司服务的广东省江门市标杆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李广君说,精益化管理不仅省时省力,更关键的是为企业设计出一条“连续流”。
目标是使企业与市场相连,整合企业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他比喻,市场就如同一个超市,当消费者有需要便从超市购进,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增加或者减少某种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企业的库存。
“传动拉动式生产方式是储备越多的产品越好,而没有考虑市场的变化,经常造成企业库存积压。”现在因为对生产线的改造,可以定时、定位,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波动降至最低,可以随时生产出市场所需的产品。而在企业库存减少后,便可利用有限的土地,发展再生产,同时,原来在仓库里“沉睡”的无用产品也可通过变卖处理,为企业盘活一部分资金,减少企业的呆账、坏账。
与桑禾公司一样,浙江三人机械有限公司内,也有一条“U”形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原来砖合金缸体加工所需的10台设备整合在一条流水线上,摆成了像英文字母“U”的图形。
“这条‘U’形生产线原本每台设备都需要一个人来操作,现在整条生产线只需要3个工人,而且最初的下料环节和最后的成品下线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对产品的品质及时掌控。”浙江三人机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泽告诉记者,这样的改变仅仅是公司精益化生产的一个缩影,现在公司经过整合,已经可以实现对在制品进行定时、定位、定岗。
记者了解到,在永康,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
永康市长徐华水就此曾专门指出,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争取拥有自主品牌,真真正正用心做好实业。
与之配套的是,在永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对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专项奖励。据悉,最高企业可获奖励20万元。
而几年来,诸如“零缺陷”、“标准化生产”、“零库存”、“ERP”等这些精细化管理的代名词,已被许多知名企业熟知并广泛应用。“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向高精尖迈进打下了基础,为企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奠定了基础。”永康市质监局局长杨守忠对记者分析。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