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濮阳市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范县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名牌战略工作机制也逐步健全,争创名牌产品的氛围日益形成,争创名牌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三大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5年制定出台《范县“质量兴县”战略实施意见》(范政发[2005]57号)以来,该局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开展创名优产品和创名优企业为总抓手,引导、激励广大企业积极采取国际先进标准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同时,把“名优产品培育计划”作为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年的努力,全县争创名优牌产品的基础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名优、免检产品培育数量不断增加。按照“提升突破一批、成长壮大一批、发展储备一批”的发展思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截止目前,范县已对“板桥泉”白酒、“四环”玻璃、“黑鹰”轻型纸等8家企业的8种产品进行了重点培育。其中5家企业的5个产品今年已被推荐申报河南省优质产品和免检产品。
二是工业产品标准化登记数量明显增加。着眼于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范县质监局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截至目前,全县近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2个产品进行了标准登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彻底消灭了无标准生产。其中,8家企业的8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
三是通过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仅是争创名牌产品的入场券,而且是产品进军国际市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敲门砖。“名牌培育计划”的实施,促使全县一批企业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截止目前,全县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查找差距
尽管范县“质量兴县”和“名优产品培育计划”已经开始,但是名优产品还是空白,与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主要问题是:
名优产品争创氛围不浓,创建机制不完善。企业是争创名优产品的主体,但范县许多企业对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认识不到位,对品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只追求规模扩张,不注重靠名牌求发展;有的满足于产品的一时销路好,不注重名牌求长远;有的在质量、规模、效益具备的条件下,不去主动创名牌等等。从政府方面来说,范县对培育名牌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没有把争创名牌产品作为引导企业壮大、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没有把品牌建设纳入产业及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虽然在2005年出台了《范县“质量兴县”战略实施意见》(范政发[2005]57号),但是基层单位、少数部门和一些企业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创名牌产品工作的重要意义,存在着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具体、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全县上下还没有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宣传发动、舆论鼓动”的名牌争创机制。
争创名牌产品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目前申报河南名牌产品的基本条件非常严格,在产品的生产、质量、产量、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售后服务和企业的管理、产值、税金、利润等方面都要求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求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在近三年质量监督检查中均为合格。从范县企业的现状来看,产品要达到名牌产品的标准,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名牌产品研发基础薄弱。目前,全县没有1家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更是无从谈起,企业技术开发机制不健全,没有自主开发创新和引进消化能力,缺乏对品牌开发的有力支撑。科技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匮乏,科技设施薄弱,名牌产品的研发受到很大限制。
对症下药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培育一个名牌,可以振兴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竞争,品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推动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共同努力,强力推进,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针对争创名优产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范县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建议。
加强组织引导,完善推进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名优产品创建工作作为指导企业、统筹工业经济运行的总抓手,把发展品牌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与推进科技进步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对发展品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纳入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政府认识的提高,促进企业主要负责同志提高对创名牌工作的认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名牌、为什么要创名牌、怎样创名牌,成为创名牌工作的促进派。二是加强领导。建议立足“十一五”范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质量兴县”暨名牌产品培育的整体规划。同时,制定名牌工作创建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名牌创建责任制,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的职责,严格奖惩,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创名牌工作深入开展。要将创名牌目标计划分解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品,明确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实现“要我创”到“我要创”的转变。三是奖励激励。争创名牌产品需要企业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为此,建议政府建立名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和对获得名牌产品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重奖,激发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培育重点,实施滚动开发。要按照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化工、食品、造纸、特色农业工业企业为依托,实施滚动开发。确定一些既有一定基础,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品作为培育重点。力争到2010年前,实现河南省名牌产品达到3个、省优质产品达到5个,省免检产品达到2个的战略目标。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同时,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义、措施和效益等方面向企业广泛宣传,引导企业自觉加强质量管理,重视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让企业深刻理解名牌的意义及其作用,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名牌战略,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树立品牌就是“质量+宣传”的理念。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广告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多媒体、长时间地宣传企业和产品,使企业的特色、产品的个性更加突出,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中的主力军作用,立足职能,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各种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坚持质量兴县,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大力开展质量兴县活动。严格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从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努力实现产品“零缺陷”。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现生产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引导鼓励企业按照先进标准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议政府牵头成立综合技术研发中心,围绕我县企业现有产品和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在全面提高全员素质、培养科研开发人员的同时,着力引进高层次的品牌策划、设计、研发、包装、推介的专门人才,借助外力争创名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品牌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面,拿出最优势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企业,实现借牌兴县。
(作者系范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