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上桑,养上蚕,老百姓不愁钱。”这首村谣唱出了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农民靠标准化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喜悦心情。农民们能不乐吗?眼下刚刚卖完今年头茬茧的蚕农,哪个腰包不被钞票撑得鼓胀起来。
洋湖乡是阳信县的桑蚕产业主产区,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种植桑蚕,又有悠久的种桑养蚕传统。近年来,该乡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群众致富,抓住近年国内蚕茧价格不断上扬的时机,借助上级农业扶贫开发项目的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桑养蚕业。为充分调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该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每户家庭只要建起标准化养蚕大棚,乡里就无偿扶持3000元。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优惠的扶持政策,唤起了该乡农民标准化种桑养蚕的热情,以花赵村、尹庙村、西大刘村为代表的全乡四十几个村的群众,纷纷种起了桑树,建起了标准化大棚,养起了蚕。目前,全乡已发展桑田种植面积近4000亩,建起标准化养蚕大棚1000多个。
走进花赵村,只见村边、路边的田野和坡地上,到处是绿油油的桑树和连方成片的标准化养蚕大棚。在该乡刀刘办事处书记杨兴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农民赵兴元的标准化养蚕大棚里。赵兴元告诉我们,从2003年起,他就在政府的号召下,种了3亩桑园,建起了1个标准化养蚕大棚,这三年他每年平均养4批蚕,每批养4张~5张蚕,年平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标准化养蚕真正让他尝到了甜头,过上了好日子。该村村委会主任赵树合告诉我们,该村目前有桑园200亩,建有标准化养蚕大棚48个,标准化种桑养蚕,给花赵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全村人均收入也由前几年的2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200多元。下一步,该村还计划发展桑园300亩,发展标准化养蚕大棚100个,让更多的农民靠标准化种桑养蚕富起来。
该乡标准化桑蚕产业的大发展,不仅让种桑养蚕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也催生了当地的“打工经济”,不少发了桑蚕财的农村养蚕大户,家庭人手不够时纷纷兴起了雇工热,当地农闲在家不养蚕的农民便走出家门,到桑蚕种植业户家中打工,有的帮助桑蚕种植业户采摘桑叶,有的帮助桑蚕种植业户照看“蚕宝宝”。我们在花赵村采访,恰巧遇到该乡大秘村农民张红凤和曾兆花在赵树合的桑园里帮着他采桑叶,她俩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家里农活正不忙,小麦还没熟,我们二人便结伴到老赵家里帮工,除了管顿午饭以外,每天还有15元~20元的收入,我们不忙时经常到桑蚕种植业户家中‘打工’,一年下来,挣上1000多元的零花钱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