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市场监管>>通关业务>>
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围
2009-04-03 09:33:51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

    文/杨金志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许多中外经典案例都说明,“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

   日前在上海举行“2008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现代制造服务业专题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上述观点。为了证明“制造服务业”的巨大力量,专家们举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

    租来的飞机发动机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孙林夫说,波音、空客两大国际飞机制造巨头,发动机原先都是向罗尔斯-罗伊斯、GE这样的发动机公司购买,现在则转为“租用”发动机服务时间。在天上飞的大型客机,发动机是向人家租过来的,估计很少有乘客知道这一点。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发动机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都驻有专人修理。这样,发动机公司得以在发动机市场上精益求精,飞机制造商也“落得轻松”。也正因如此,廉价航空公司也才有发展的空间,因为它们不用专门养一批发动机维修队伍。

   与此相对应,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卢秉恒告诉笔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近年来,这家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公司销售的现代喷气发动机中55%以上都签订了服务协议;公司在过去18个月中民用发动机订单有80%都含有服务协议;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卢秉恒教授说,通用电气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其产值中传统制造产值的比重高达85%,服务产值仅占12%;目前,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而IBM公司也从一个硬件制造商转变为“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05年,IBM公司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超过50%,利润连年增长高达10%以上。

   科技部高新司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处处长蔡文沁告诉笔者,在国际上,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已经是无生产车间的公司,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品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全部外包。无独有偶,全球知名的汽车工程服务咨询提供商里卡多公司,在汽车、物流、能源等领域为全球提供产品创新、工程解决方案、战略咨询等服务,而里卡多公司本身很少参与制造加工,仅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

    中国“制造服务业”初出茅庐

   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尝到“制造服务业”的甜头。蔡文沁说,浙江的一些中小企业就是家庭企业,只有制造加工能力,几乎没有工艺设计能力。“现在,我们把光纤铺设到企业里,每个企业都能看到专门设计公司的设计样品,如果企业觉得某个样式可以生产,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点击进入,获得样品的详细设计图纸。”

   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是。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电子计算处,2006年经从一汽剥离后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现在的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公司系统产品开发软件部经理宋国华说,启明公司要努力建成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产品提供商和汽车行业内最大的信息系统外包服务商。孙林夫教授则告诉记者,目前奇瑞汽车集团的信息部门也已经剥离。“这是一个大趋势,”他说,“单个企业的价值链必须缩短,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制造服务业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卢秉恒教授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了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发达国家GDP的一半左右。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行业的有281家,占500强的56%。全球跨国制造企业中,服务收入比例超过25%,两成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而在我国,200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占GDP比重仅为40%。其中,制造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也不高。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的估算,在我国,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0%左右。(《中国名牌》杂志社)

中小企业四道秘诀应对反倾销

    中国质量新闻网消息(中国国门时报)应欧盟焊管工业保护委员会的申请,欧盟委员会去年年底对原产于中国、白俄罗斯、波黑和俄罗斯的铁或非合金焊管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溧阳某钢管出口企业亦在受调查企业之列,该企业2006年出口欧盟19批,金额473.6万美元;2007年出口欧盟66批,金额2297.8万美元。

   在一系列反倾销案件中,大量中小企业被卷进了漩涡。与财大气粗的集团企业相比,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往往无力应对。结合常州强化木地板应对美国337调查的经验和教训,常州检验检疫部门邀请反倾销专家为企业支了四招。

   快速反应。经历过反倾销调查企业的经验是,应诉越快越好,企业越多越好,证据越细越好。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的期限,尤其是从调查公告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天时间;而留给企业回答几百页的问卷调查的时间,也只有几个星期了。只要超出了应诉时间,就视为自动放弃,起诉国同样会对这些企业采取高关税,很多应诉反倾销失败的企业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国已全面启动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民营企业也应相应建立起自己的预警系统和情报信息网络,常州地板企业大多在国外建立了办事处分公司,第一时间反馈国际市场信息。

   集团作战。反倾销调查是一个行政程序,各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目的不是追究有关当事方的责任,而是限制其今后的“倾销”行为。反倾销针对的是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企业,因此涉案企业最忌讳的是自动弃权,这意味着放弃了市场,对于这些隔岸观火,一告就溜的企业,起诉国会根据他们掌握的材料作出裁决,必输无疑。由于起诉国很重视应诉企业在产业中的代表性,因此群体应诉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财力比较薄弱的特点,专家建议中小企业一定要加强团结,联合对外,绝不能搞内讧,特别是在应对对他国损害程度的调查时,应建立和落实“谁应对谁获利的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联合应诉,这样一方面能分摊律师费等高额花销,一方面还能壮大自身气势压倒对方。

   精心准备。反倾销应诉是对企业基础工作,特别是数据工作严峻的考验。反倾销调查可以说是国际诉讼文件中的“宏篇巨制”,一个案子的问卷可以有数千问题,一万多页,一个企业需要回答的问卷就有600多页。面对这样量大面广极为专业的问题,企业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准备、完整的填写,并要请专业人士把关,以防在答卷中给对方抓住把柄,导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民营企业在数据管理上必须做好三点:一是数据完备、二是数据统一、三是数据保密。常州地板企业赛力公司在应诉美国337调查时,与五家企业组成团队,短短半月内准备了数以百万页计的书面证据材料,整整装了两集装箱。

   二次机遇。中国企业通常认为赢得反倾销案的最好办法是在商务部获得最低倾销幅度,经常忽视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放弃了另一个赢得案件的重要机会。以美国为例,一项反倾销起诉需要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损害调查,在美国商务部进行倾销调查。比如在对我国的小龙虾的反倾销案件中,出口企业甚至不去参加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听证会,这便带来被动,放弃了另一个赢得案件的重要机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