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百科>>质检业务>>业务职能>>
全程提升产品质量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
2011-04-21 14:02: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加入WTO后,中国变成了世界加工中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同类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声誉。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拿出40000亿投资拉动内需,并出台10项产业振兴规划,无疑将对振兴我国制造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及正在逐渐丧失的所谓成本优势,使得我国某些企业追求眼前利益,不顾社会责任和诚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依靠简单初级的技术、超低成本的劳动力对新兴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要真正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认可的金字招牌,我们还需要充分意识到胜人一筹的产品内在质量才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强内部核心价值流程的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确保在逆市中依然保持稳定业绩,推动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从产品流通的一般视角来看,产品质量大致体现在产品研发的质量、产品制造的质量、产品使用的质量3个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进行切实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但毋庸置疑的是,告别传统以“大概、差不多”为特征的经验主义管理模式,采用“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统计质量管理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应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怎样才能缩短过渡时间、加速改造进程?从国内先进企业的经验来看,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选用最先进、最便捷的统计分析软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通过整合一系列常规的质量管理工具,并根据现代企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需求,增添了更多个性化、功能强大的质量管理方法论,有机地融合在产品质量管理的3个阶段中,构成全程提升产品质量的管理。

    1.注重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

   不同阶段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首要而且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研发。这时的质量管理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只有一开始就赋予产品很高的固有质量,才有可能实现六西格玛以至更高的质量目标。如何利用尽可能少的研发资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成功研制出适合大规模生产、满足甚至超出客户期望的产品是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JP〗

   定制试验设计是最适合解决这种类型问题的方法。定制试验设计可以让试验者对试验设计方法的模型进行合理的修正,使它能够灵活地解决现实问题。定制设计可以说是试验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通过定制设计,实验者对响应变量的数量及重要性,因子变量的数量、水平数和约束条件,试验模型中需要考虑的效应,甚至试验的运行次数等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定制,其工具本身就体现出“以顾客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2.强化产品制造的质量管理手段

   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个被研究得最多的课题,也是一个永远存在挑战的课题。一家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产品制造能力的强弱,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每天都可能遇到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各种各样波动因素的挑战,质量技术工程师们或是置之不理,或是疲于奔命,都无法掌控产品制造的质量水平。信息化使得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设备的使用,再加上MES、ERP等IT系统的应用,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却很难派上真正的用场。

   统计建模方法非常适合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可包含从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控制图(包括静态分析和实时监控两大类)、测量系统分析等方法,到高阶的多元统计建模、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包括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等实用技术。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统计分析工具,对企业现有数据加以挖掘,就能很好地找出产品优良率(也包括缺陷率)和输入数据所代表的生产因素之间的精确关系,从而很好地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为了便于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在企业内大面积推广,应注重统计分析的“可视化”,即用生动形象的各种图形(包括Flash动画、图形之间的动态链接等图形制作技巧)诠释精确专业但同时又显得枯燥难懂的统计分析结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统计学家还是基层一线的操作员工,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就能完成现场数据的分析工作,为持续改善的标准化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全员参与产品制造的质量管理不再是一句空话。

    3.强调产品使用的质量管理

   产品虽然经检验合格后出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湿、低气压、有害气体、振动、辐射、电磁干扰……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将大大影响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顾客的使用感受。但是如果企业一味地为了确保顾客的满意,投入巨大的开支承担投诉接待、产品返修、客户抚慰等众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做法。

   当代质量管理的新概念,强调产品要“长时期保持良好性能”,同时企业要追寻“最佳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分析是实现这一概念的最佳方法,只要汇总了一定规模的历史数据,产品寿命分布(包括删失数据)、加速失效寿命模型、比例危险率模型、可修复性诊断等复杂的专业分析手段,就可以在专业的电脑软件中通过菜单界面来轻松实现。根据分析结论,我们既可以对今后产品使用的质量管理做出前瞻性的工作规划,也可以将其反馈到前面的研发、制造环节,使产品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浑然一体。

    4.关注绿色制造的质量管理

   企业在扩大、启动内需市场的同时,不能忽略产品品质这个占有市场的基石。同时,将品质贯穿于生产营销的每个环节,建立系统的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产品服务体系和品质标准,并把开发节能、环保产品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肩负起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的使命。

   生产安全、节能、环保、人性化设计的产品,将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也是社会与消费者的关注热点。国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的经济措施,就是希望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支持一批节能企业,鼓励企业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产品节能是在首先满足安全指标的基础上对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安全是根本,节能是方向。因此,大力抓好节能、节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树立新的资源观,帮助企业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运营体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质量管理”的内涵,使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在不提高生产成本、不浪费有限资源、不提高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推广科学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与原有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显著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流程波动,提高质量的精确控制能力,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获得实实在在的改进成果,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是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抵御经济寒冬的重要举措。

    ——摘自《企业管理人员质量安全知识读本》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