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赋能 顶层设计引领
——构建高水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之日本经验
□ 赵雪娇 胡 静 郑素丽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也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日本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大国和技术大国。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是其始终保持新技术及优秀产品创造力、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体系构成
(1)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历程
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固然有着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其不断完善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功不可没。纵观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发展历程,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为重要分水岭,先后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当代的战略性发展阶段。
初始发展阶段。近现代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先后建立了度量衡制度、加入米制公约、参加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并于1891年颁布了《度量衡法》,1949年通过《工业标准化法》,1951年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日本《计量法》。这一阶段日本构建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本体系,但整体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快速发展阶段。从战后的一片废墟到后来一度发展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过程。经过修订的《计量法》于1993年正式颁布,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决定在工业标准委员会成立认证机构,1997年《工业标准化法》的修改使得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制定由国家转向民间主导并不断深化。这一阶段,日本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伴随着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不断加快。
战略性发展阶段。从21世纪初始,日本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先后制定了日本国际标准综合战略和标准化官民战略。以举国体制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通过策略性的结盟打破了欧洲在ISO、IEC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了日本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位置转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参考性的国际标准化成果。2014年提出的标准化官民战略,全面提升了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与参与水平,提高了日本认证体系的国际适用性,强化了与亚洲各国的标准化合作等。
(2)日本质量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早在1891年就制定了《度量衡法》,以此规范计量行为。1951年,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日本现代《计量法》,1992年对其做了大幅修改并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计量法》的最终修改统一了计量单位,实施了计量仪器法制管理,建立了新的溯源系统。此外,日本政府还发布了关于“计量仪器型式批准目录”以及“指定计量仪器检定与检验规则”等一系列与《计量法》相配套的规章。
日本的标准化及认证、认可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于1949年通过的《工业标准化法》(其后经过多次修订并更名为《日本产业标准化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工业标准化法施行规则》等一系列政令和省令;二是于1950年通过的《与农林物资标准化和品质的正确标识相关的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关于农林物资标准化和品质正确标识的法律施行令》等一系列的政令和省令。
(3)日本质量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在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计量体系发展最早。目前,日本有4个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1个技术评价机构,4个由经济产业省指定的检定、校准机构,还有91家经日本校准服务体系(JCS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以及一些属各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计量技术机构。日本现行的计量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实行的是各级政府行政首脑负责制。日本经济产业省机械信息工业局(计量办公室)是日本最高计量行政管理部门,隶属日本经济产业省领导。经济产业省还在全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设置了地方计量服务办公室,在部分规定的城市设置了计量服务办公室。
日本标准化的机构主要由官方和民间两大类机构组成。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是日本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中最重要的标准化官方机构,而民间机构则有日本规格协会(JSA)、农林产品标准调查会和其他行业的标准化组织等。根据日本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日本的经济产业省负责工业标准化的法规制定、修改、颁布及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JISC执行,其他各行政管理省厅负责本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日本与认证认可相关的部门与机构主要有经济产业省、日本质量体系注册认证委员会(JAB)、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日本电器用品实验所(JET)等。在监管方面,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对认证机构的管理,一些大型认证机构的中高级领导或主要负责人均由日本政府直接派驻监督。政府在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的同时,还对获证企业实施监管,对违反规定的商品可以责令停止销售。
二、日本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政策启示
(1)举国体制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
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设置由首相担任总部长的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将与提升日本产业竞争力息息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水平作为重点任务,并于2006年就拟定了国际标准综合战略,首相带头将标准化战略融入顶层设计,迅速提升了日本国际标准话语权。此外,系统的国际标准化战略也直接带来了日本高效的国际标准化合作,打破了欧洲在ISO、IEC一家独大的局面。与之相对,我国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认可领域,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况。
面对伴随着新科技革命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我们应重视和持续加大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或扩大计量能力、标准应用范围、合格评定领域和质量治理水平,加强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整体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提升我国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参与度与影响力,从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统一制度安排提升管理效率
由于我国缺乏像日本JISC那样的标准调查审议机构,因此在偏向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下,“分工负责”最终容易演变成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低效率管理模式,甚至出现几个部门就某种产品争相制定标准,使得相关企业执行混乱。因此,针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统一化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各部门在履行相应职能的过程中,做到合为一体、分而有序的管理架构。一是要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二是要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三是要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效率。
(3)坚持“两条腿”走路激发市场潜力
日本自1997年修订《工业标准化法》后,有近80%的原始标准方案是由民间企业和社会团体提出和制定的,而我国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参与比例还相对较低。因此,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减少行政依赖,坚持政府引领和市场化发展“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继续坚持政府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领性,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等领域优化战略部署,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增强人民群众、企业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突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与民间协作机制,全面提升企业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水平,建立完善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在大力发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要素融合的新机制,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中国质量报》【他山之石-构建高水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篇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