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2024年度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和“基层改革创新举措”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4-25 17:07:59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梁明 通讯员粤市监)4月25日上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发布会,对外发布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和15项“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十大事件”重点聚焦对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产生全局性、引领性影响力的创新性事件,突出反映广东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就。“基层改革创新举措”聚焦各地市、各单位在重点领域具有首创性、示范性、可复制推广的举措做法,展现全省基层知识产权改革新风貌。

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分别是:广东高规格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展现蓬勃生机;广东开展“法官百企面对面”,共筑法治营商新生态;广东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有力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运用和保护;广东创新推进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一镇一策”富民兴业,激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广东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行动,公共服务从普惠迈向精准;广东海关强化跨境协同保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深圳出台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36条”,打造粤港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典型;广东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强联合,并船出海,广东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创新产业竞争合作发展新模式;深圳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分别是:专利局广州代办处提供专利开放许可全链条便利化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立“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服务湾区科技创新;广州越秀发行全国首单智慧建设科创票据(ABN)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融资更具“生命力”;“一庭两中心”整体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形成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新范式;广州南沙首创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对比检索服务,促进湾区互融互通;深圳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纠纷化解、案件审理等全流程协作机制,构建部门协同大保护格局;珠海高效优化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以“平台整合+技术支撑+标准引领”实现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无缝衔接;佛山探索镇街直联新路径,驱动制造业重点镇街知识产权服务治理双提升;河源连平打造鹰嘴蜜桃地理标志“甜蜜名片”,撬动桃品牌高质量发展;梅州引专利转化活水,掘产业发展潜力;东莞创新推出潮玩版权贷,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山以标准赋能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湛江徐闻构建 "地理标志+数据赋能" 双轮驱动模式,壮大菠萝特色产业;肇庆怀集擦亮“怀集味道”金字招牌,以公用品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清远推进知识产权“嵌入式”服务,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增效。

据了解,广东省已连续第六年评选并发布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基层改革创新举措”,本次共收到108件来自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及知识产权各领域各行业推荐的重要事件和创新型举措,历经了广泛征集、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多个阶段,最终评选出十大事件和十五项创新举措。

广东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科技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相关部门业务负责人出席发布活动。

附:

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十大事件”

“基层改革创新举措”简介

一、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十大事件”

事件1:广东高规格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展现蓬勃生机

2024年3月26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会同广州市政府、香港知识产权署、澳门经科局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三地政府部门、40多家高校、60多家金融机构、200多家服务机构及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人员参与。大会构建“政产学研金”平台,促成23个县域产业需求对接,推动130多项技术需求“揭榜”;复盘20个典型案例,助企提升知产管理能力;通过“百校助百县”活动,促成向县域转移知识产权超千项,地标产品交易额超50亿元;促成转化签约项目32个,金额超18亿元,带动港澳10余项专利落地,为打造世界级知识产权高地注入新动能。

事件2:广东开展“法官百企面对面”,共筑法治营商新生态

2024年,广东省法院围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面对全省近百家企业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宣讲会,通过“案例宣讲+互动问答+意见建议+政企交流”回应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司法需求。宣讲会受到民主与法制网、广东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报道,获评“2023—2024年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项目”,以“促进新质生产力”专题典型案例在全国首次发布,获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众号转发推荐。这是广东法院以优质的司法服务、精准的普法举措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信心决心的探索,引领关键科创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事件3:广东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有力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运用和保护

2024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等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形成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尽职免责”政策“组合拳”,扩大全省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自主管理权。通过完善行政司法协同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尽职免责机制解决了后顾之忧,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

事件4:广东创新推进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一镇一策”富民兴业,激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4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服务“百千万工程”,围绕“八个一批”集成市场监管资源,创新建设6个地理标志特色镇,探索地理标志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路径。突出“土”字提质量,江门会城街道推出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并发放首张“湾区认证”证书,潮州凤凰镇建设茶叶检测平台强化监管。突出“特”字塑品牌,韶关黄磜打造地理标志产品IP形成沉浸式品牌传播场景,梅州三圳镇构建富硒农产品地理标志集群深化“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价值。突出“产”字促融合,茂名根子镇成立维权援助服务站服务企业农户长远发展;清远英红镇写好“茶”文章构建起“地标+”的立体发展格局。

事件5:广东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行动,公共服务从普惠迈向精准

2024年,广东在全省启动并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行动,举办各类对接活动583次,支持全省“1+21+N”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中的226家服务机构深度参与,累计征集超1.5万家创新主体公共服务需求8059件,提供检索分析、专利转化、法律咨询、质押融资等服务累计9764次,最终促成与1297家主体达成合作签约,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与企业创新需求高效匹配。同期,举办首届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专利检索大赛,支持成立“广东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联盟”,织密织实公共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整体合力。

事件6:广东海关强化跨境协同保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2024年,按照海关总署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的具体要求,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协调指导深圳、黄埔海关,强化一体化协同行动,创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跨境保护体系,通过建立精准高效的风控机制、落实快速联动的查处机制、实施全面协同的保护机制等多项措施,有效打击经香港转运出口侵权货物的违法行为,查获经香港、深圳“假中转”侵权货物21批次,数量达34.5万件,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维护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件7:深圳出台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36条”,打造粤港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典型

2024年11月,深圳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意见》(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36条”),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协同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等七方面,为探索深港知识产权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提供政策支撑,目前已有国家级跨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跨境知识产权案件协同处置机制、河套深圳园区法庭等13项政策落地见效。该意见是全国首部面向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着力将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打造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典型示范。

事件8:广东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广东省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最高检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通过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突出对高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力度、发布《企业版权保护与应用指引(试行)》、研究出台《广东检察机关关于办理职务科技成果领域刑事案件审查工作指引》、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履职等方式,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贡献广东检察力量。

事件9:强强联合,并船出海,广东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创新产业竞争合作发展新模式

2024年10月,广东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在珠海成立,由广东省打印耗材行业协会、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是省内首个由“行业协会+企业+服务机构”共同发起的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联盟创新建立“技术准入+法律合规”双审机制,运用“LETS”四维评价模型评估专利价值,从224件入池专利中筛选202件构建专利池,推动14家企业达成专利入池共识,为产业协同创新和知识产权高效转化提供标准化管理范式。并成功化解首例入池专利纠纷(SD案),为同类纠纷提供高效经济解决方案。

事件10:深圳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2024年,深圳多部门联合建立“海外风险防控、案件监测响应、纠纷应对指导、意识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共享”的“五位一体”全流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工作体系,聚焦“事前”风险防控、“事中”精准指导、“事后”总结提升等环节,构建海外维权立体化工作格局,累计监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955件,为1968家涉案企业提供“一对一”应对指导,为企业减少损失超21亿美元。“深圳构建立体化海外维权工作格局护航企业‘扬帆出海’”“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等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二、2024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

举措1:专利局广州代办处提供专利开放许可全链条便利化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广州代办处采取“紧前摸底、全面宣讲、精准对接、靠前服务”四项举措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系统培训,利用新媒体、线下培训、服务站联动扩大政策覆盖面;针对高校、企业开展专题座谈解决堵点,编制操作手册并提供容错办理,积极靠前服务创新主体。全年完成开放许可声明383件,备案281件,覆盖6省39家企业,形成“线上登记2日办结”的高效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服务网延伸至珠三角及粤东西北地区,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便利化服务。

举措2: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立“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服务湾区科技创新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构建“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探索制定《关于技术调查官选任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的暂行办法》等7项技术调查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技术调查官+技术顾问+技术咨询专家”调查官“广知模式”,推动科技赋能技术事实查明。2019年至2024年12月,技术调查官共参与6529件案件的技术事实查明,约在半个月内出具参审案件的技术调查意见,短于鉴定机构30个工作日出具鉴定意见的周期,推动审判质效不断提高,为创新驱动提供了高效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举措3:广州越秀发行全国首单智慧建设科创票据(ABN)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融资更具“生命力”

2024年9月25日,广州市越秀区推出全国首单智慧建设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越知1号”。该产品在全省首次采用“信托+保理”结构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发行规模7800万元,优先级外部评级AAA,发行利率2.77%,具备“知识产权+科创票据”双认证。产品以越秀区内4家工程设计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1件专利、4件商标为底层资产,有效将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具有流通性的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实现融资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创新了科创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债的新模式,使融资模式更具“生命力”。

举措4:“一庭两中心”整体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形成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新范式

2024年1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广州巡回评审庭、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广东省知识产权开发与服务中心入驻“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中心”,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实现专利、商标“双审查”资源全覆盖,形成“审查提速、保护强化、服务创新、人才集聚”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新范式。入驻当年,完成商标形式审查328万件,实质审查首次实审128.8万件,后续业务审查80.6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审查2269件,国际注册领土延伸审查9344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商标品牌培育发展,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举措5:广州南沙首创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对比检索服务,促进湾区互融互通

广州市南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首个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对比检索公共服务平台,首创知识产权检索结果三地对比呈现功能和专利检索词云图展示形式,覆盖电脑PC、手机H5和微信小程序三大用户终端使用场景,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便捷知识产权服务。目前,该平台已收录知识产权数据超1.4亿条,提供知识产权检索服务超39万次;集聚了超3万项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成果和59家优质的粤港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源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举措6:深圳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纠纷化解、案件审理等全流程协作机制,构建部门协同大保护格局

深圳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纠纷化解、案件审理等全流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行政执法方面,市场监管、公安、海关三部门建立“口岸拦、属地挖、源头治”协同保护机制,2024年查办知识产权行政案件1796宗,海关查扣涉嫌侵权货物物品5822批次,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71起;纠纷化解方面,市场监管局、司法局、法院、仲裁院建立诉讼、行政裁决、仲裁、调解衔接机制;案件审理方面,市场监管局、法院建立行政确权与诉讼协调审理机制,构建覆盖全流程的部门协同大保护格局,有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

举措7:珠海高效优化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以“平台整合+技术支撑+标准引领”实现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无缝衔接

珠海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通过搭建协同保护信息平台,集成12家单位25项业务;联合各级法院,建立诉讼绿色通道、巡回法庭、诉调对接室、珠港澳调解中心等,实现维权全链条提速;制定全省首个纠纷快速处理地方标准,优化纠纷快速处理标准体系。2024年,处理案件4424件,进入快速处理程序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平均处理周期比法定时限压缩70%以上,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书平均周期压缩95.6%,法院处理的司法案件中有38.3%通过调解快速结案,较法定结案周期压缩67%以上,实现维权效率与司法效能双提升。

举措8:佛山探索镇街直联新路径,驱动制造业重点镇街知识产权服务治理双提升

佛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聚焦全市制造业重点镇街,以“一盘棋”谋划部署机制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执法保护、“一张网”广泛布局基层站点、“一条链”延伸拓展直连服务等“四个一”为抓手,开展镇街直联共建,主动实施靠前服务,构建形成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服务管理新格局。累计布局14家保护工作站、5家商标指导站,开展“进镇街”活动30余场,服务企业80余家,协同镇街市场监管所执法79次,出具侵权判定意见15次,助力镇街知识产权基层治理能力和企业服务水平双提升。

举措9:河源连平打造鹰嘴蜜桃地理标志“甜蜜名片”,撬动桃品牌高质量发展

河源连平县以“中国鹰嘴蜜桃之乡”为基底,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构建“品牌建设+品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连平鹰嘴蜜桃”地理标志产业升级为富民兴村的“甜蜜事业”。2024年,连平县鹰嘴蜜桃现有种植户8100户,种植面积达8.8万亩,鲜果总产量约11.22万吨,年产值21亿元以上,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实现地理标志产品向富民产业的成功蝶变。

举措10:梅州引专利转化活水,掘产业发展潜力

2024年,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丰富专利转化资源库,通过协会对接、企业需求调研、线上专利供需平台资源发布等方式,挖掘存量专利潜在的市场活力和价值,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其中,该院向14家省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整合拟交易专利1200余项并在梅州市“高校院所+产业”专利供需专项平台网站上线,涵盖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生物健康等领域。

举措11:东莞创新推出潮玩版权贷,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东莞市发布首个版权质押融资产品—东莞潮玩版权贷,首批授信10.55亿元,标志着在创新推进版权金融工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版权这一“无形资产”变成“真金白银”,有力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对有关举措进行了报道,专家评价有关举措“确实有创新和引领示范的意义”,取得良好社会影响。

举措12:中山以标准赋能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2024年,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山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中山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以及中山市地理标志技术研究工作站三大平台,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政策有效触达基层的桥梁作用,通过“镇街商标窗口知识产权水平与标准能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引领双赋能、地理标志标准化构筑助力产业发展、地方标准织密‘1+1+N’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的模式有效化解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基层脱节的难题,有力提升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

举措13:湛江徐闻构建"地理标志+数据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壮大菠萝特色产业

湛江市徐闻县创新构建“地理标志+数据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出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主导制定17项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徐闻菠萝产品价格指数数据集”,构建AI供需预警模型指导错峰上市,带动电商价格提升及跨境营销,形成三产融合新范式;深挖文化生态价值,推进“菠萝的海”文旅开发,建设特色镇和驿站,组织品牌推介活动,支持46家企业使用专用标志。2024年实现鲜果产值2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建成RCEP菠萝国际交易中心,实现“菠萝出海”。

举措14:肇庆怀集擦亮“怀集味道”金字招牌,以公用品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肇庆市怀集县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为抓手,聚焦培育地理标志与“怀集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农业品牌组成品牌矩阵,吸引全县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怀集味道”供销产业链,擦亮“怀集味道”金字招牌,壮大农业整体品牌实力。2024年,全县从事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主体数量约600家,地理标志产业从业人数1.1万人,平均年收入约6万元/人,从事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的规上企业数量32家,地理标志产业总产值约15亿元,年出口额约4亿元,全面带动食品、农副产品产业增加值120亿元,同比增长4.5%。

举措15:清远推进知识产权“嵌入式”服务,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增效

清远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知识产权“嵌入式”服务体系,聚焦“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通过专利导航绘制产业“加工树”图谱(入库专利超200万条),转化高校技术破解种苗选育、保鲜加工等10余项技术瓶颈;培育“瑶山那抹红”等区域品牌,新增地理标志产品11件、证明商标4件,推动英德红茶入选“一带一路”推广清单;组织116家次企业参展,实现“五大百亿”产业综合产值增长30%。2024年专利产品备案增长70.84%,查处侵权线索214条,通过“技术+品牌+保护”三位一体服务,助力特色产业从田间到市场的全周期升级。

(责任编辑: 凌云 )